您现在的位置:天长市人大>> 镇街人大>> 镇街人大>>正文内容
群众心中好代表 致富路上新农人——记天长市人大代表樊朝明
“一张选票就是一份信任,更是一种责任。我将始终牢记职责使命,做群众利益代言人、粮食安全守卫者。”市人大代表樊朝明的履职一句话承诺铿锵有力、振奋人心。2017年以来,他先后当选滁州市第六届人大代表,天长市第十六届、第十七届人大代表,其朝明家庭农场先后被滁州市和安徽省评为“示范农场”。
产业振兴,代表先行
他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,把发展农业产业作为重中之重。为适应现代农业生产,力破土地分散化、碎片化难题,他与110余户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,归并平整土地600多亩,初步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,2017年被评为“市优秀流转主体”。他投资近200万元建设育秧基地,并配备10台无人机,每年为合作社成员提供代育代插和植保飞防服务的能力超5000亩。
“五谷丰登不仅得益于风调雨顺,更离不开以农业科技为支撑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”樊朝明说,“只有学会藏粮于技才能让‘粮袋子’更实”。他通过每年承接市农技推广中心的新品种试验与展示,力促增产增收。今年,通过对比种植从16个水稻品种中筛选出3个优质品种,预计能为周边农民亩均增收100元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加快推进,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为有效破解种子、化肥等农资运输难、运输贵等问题,他投入近20万元研发轨道式遥控电动运输车,可一次运输近4亩地的秧苗用量,相当于以往12个工人的效率,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。此外,他还拥有扒谷机等四项机械制造实用新型专利,有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。
头雁领航,共同致富
“一家富不算富,一村富才叫富。”作为一名人大代表,樊朝明始终把村民的共同富裕放在心上。在脱贫攻坚战中,他精准对接20户农户,坚持每月带着农场生产的米面油等农产品上门慰问。在一次走访中了解到社区一名儿童家庭困难,其父亲因病去世,母亲靠打零工维持生计,他主动捐资助学,帮助其顺利大学毕业,获得当地群众一片好评。他还先后3次远赴300多公里外的萧县,开展结对帮扶活动,与当地农民交流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种养殖经验,助力萧县脱贫摘帽。
他作为新华社区道德委员会成员,参与新华社区信用户评选,助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。2020年,朝明家庭农场作为AAA级经营主体被授信100万元,他利用这笔低息贷款购买鸡苗和苗木,打造种、养、苗木为一体的综合型家庭农场,吸收周边近20人在农场就业,人均年收入超6万元。
面对近期天长疫情,他第一时间响应,主动报名参加抗疫志愿者突击队,参与卡口执勤等防疫工作,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贡献人大力量。在“助企复工、纾难解困”帮扶活动中,他了解到相关涉农企业存在农资运输不畅难题后,主动将自己库存的80带化肥无偿借用给相关企业使用,有力保障春耕生产。
为民发声,履职尽责
他积极参与市人大“同心合力助推乡村振兴”主题活动,将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代表履职有机结合。他坚持摸实情、谋实招,先后赴天长市经济开发区、逸夫小学新校区等地考察。在冶山镇晏公村调研时,他积极吸取好经验、好做法,建议在新华社区打造“知青”主题广场,为群众提供休闲娱乐场所。镇相关部门立即响应,筹资200万元建设污水处理站、便民服务中心、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。2020年,新华社区被评为美丽乡村省级示范村。
“‘失明’的路灯重新上岗后,晚饭后散步再也不担心摔跤了”。白马村的王大爷笑着说道。在镇为民服务中心接待选民时,白马村群众反映上元路路灯年久失修,存在交通安全隐患。了解到这一情况后,他及时与镇规建部门联系,用“微建议”点亮“大民生”,当月就将26盏路灯修缮完毕。这是樊朝明广泛听民声、集民意,持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缩影。今年,在“代表回选区访选民”“新春访万企、助力解难题”等活动中走访群众59人次,帮助解决问题矛盾11个,践行了人大代表为人民的庄重诺言。
樊朝明居住的地方距离天长市区不足20公里,驱车来回不到1个小时,但他每次出席市人代会都坚持“住会”,就是为了能充分利用休息时间认真审议各项报告和决议,就群众关心的热点、难点问题跟与会代表交换意见,努力促成有关问题的解决。比如,针对土地流转缺乏有效引导和管理,他建议加强合同备案管理,流出方必须到镇农有关部门提请备案。镇党委政府高度关注,按照“一户一表、一村一册”原则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台账,逐一登记地块名称、流转期限、流转面积和价格等,逐步建成“以图管地”“以人找地”的现代管理系统。因为表现突出,樊朝明被评为2021年度“天长市优秀人大代表”。(秦栏镇 岑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