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气预报:

您现在的位置:天长市人大>> 镇街人大>> 镇街人大>>正文内容

郑集镇:打通“六关”推深做实“聚民意,惠民生”行动

发布时间:2023年05月24日 【字体: 打印文章 点击数:
 

郑集镇人大紧紧扭住“两量”“两办”“两率”等行动指标迅速部署,扎实开展“聚民意,惠民生”活动,着力解决群众关于经济发展、社会民生等方面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问题,充分激发郑集镇人大代表履职激情。

强平台,建制度,把好“阵地关”。镇人大按照“1+7+N”的模式搭建组织架构,全面健全和提升代表履职平台建设和各项功能。目前已完成1个市级“三室一点一家”活动阵地打造,7个村(社区)建立镇级活动室建设,同时还依托网格站建立若干个街头村尾民情采集点,结合市长热线、信箱等平台,不断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的有效载体。并按照就近履职原则,将市镇两级人大代表共66名划编进站,实现代表群众互联互通“零距离”。

抓学习,提能力,把好“素质关”。组织新一届人大代表进“家”交流学习300余人次,把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“两会”精神列入人大重要学习计划,引导他们将关键在党的意识融入振兴之笔当中,自觉做“两个确立”的坚定拥护者和“两个维护”的坚决践行者。加强人大自身业务知识学习,增强学习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。紧扣建设“四个郑集”(文化产业特色镇、乡村振兴示范镇、社会治理样板镇、共同富裕先行镇)总目标、总定位,找准服务人大工作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的切入点和着力点。

听民声,汇民意,把好“建言关”。各级人大代表严格落实每月至少提出一条反映社情民意建议的要求,聚焦事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“全局事”以及群众急难愁盼的“身边事”,多提接地气、易办理的“微建议”,助推民生实事办出实效。截至目前共计收到意见建议926条,市、镇代表参与率达100%,办件答复率、群众满意率达95%以上。同时,镇人大打破政府“闭门决策”旧模式,开创群众“提”、代表“定”、政府“办”、人大“督”、群众“评”的为民办事新模式,最大程度地凝聚起各方共识。2022年票决的十件民生实事已全部完成并通过满意度测评。2023年票决出的十件民生实事正有序落实。真正做到了问计问智问需于民,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参考资料,打通为民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立清单,促落实,把好“办理关”。镇人大建立“清单+闭环”的问题办理机制,将收集的问题诉求分类整理形成“问题清单”,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分析研判,形成了主要领导抓统筹、分管领导抓具体、相关部门抓落实、人大纪委抓监督的工作体系。比如针对临水、临崖道路安全标识设施缺失问题,镇人大组织工作人员对辖域内的相关地段进行了全面的摸排,在汴郑路增设临水防护栏200米,其他道路增设标识牌16个;在了解到施庄村风景大道路段缺少路灯,对附近两百多名村民夜晚安全出行造成严重影响后,镇人大立即提请给镇党委研究审定,新安装了25盏太阳能路灯;在倾听老年人希望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的诉求后,镇人大积极对接民政办有序完成了向阳社区、施庄村、长安村三处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并有序对外开放,打造向阳社区、施庄村、船塘村三处助餐点实行老年助餐服务,其他村(社区)养老服务站也在统筹谋划中;面对高标准农田整治矛盾时,镇人大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协调沟通,确保民生之事,件件有回音,事事有落地。

盯问效,重监督,把好“质量关”。镇人大紧盯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,采取“集中视察+小分队调研”“明察+暗访”等方式,跟踪相关单位工作推进情况,及时发现问题,提出意见建议,把代表身影贯穿建议落实全过程。如标准化厂房等在建项目安全检查工作、郑关路升级改造工程、宁淮高铁路段征迁矛盾协调工作、电力设备的扩容升级、垃圾分类中心的建设等,使代表监督成为一种常态,确保把好事办实、实事办好。同时,认真撰写《郑集镇乡村振兴示范带工作情况汇报》等调研报告,运用专题调研报告、代表议案、重点建议等方式,倾情倾力建言献策,引起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,争取上级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,如郑关路的升级改造等,提高各类民生项目落地的可能性。

亮身份,做表率,把好“宣传关”。综合运用公告栏、广播、网络、LED视频等多种传播手段,对“聚民意,惠民生”行动各个环节进行多角度、全方位宣传报道。截至目前,共安排发表各类宣传报道74篇,滁州市以上8篇,选送2名“助力乡村振兴最美人大代表”典型事例接受电视台专访,营造出“办建议不走过场、提建议真管用”的浓厚氛围。

下一步,我镇人大将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,将“聚民意,惠民生”行动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人大重点工作来抓,继续健全完善机制、持续深化行动,将其打造成为镇人大代表履职品牌,推动代表为民履职任务化、常态化、制度化,着力发挥代表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主力军作用。郑集镇 闵家慧


作者: 来源: